本书对中国东南部地区蜚蠊区系进行了调查,回顾了蜚蠊目的研究史,介绍了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分类学、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分类部分提供了总科、科、亚科、属、种和亚种的检索表,讨论了属、种的研究史和形态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发展,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带随机噪声的时滞基因调控网络的鲁棒稳定性分析,时变时滞对基因调控网络的指数稳定性影响,具有混杂时滞的随机基因调控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震旦系地层中保存的化石-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复杂生命”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有一个更加久远的演化历史,…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秦岭林区典型濒危植物秦岭冷杉、太白红杉、独叶草种群生态、生殖生态和天然种群恢复、人工种群扩繁的系统研究。FN9138886752
FN9145540282
本书以当代身体研究理论为依托,在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对广西龙胜县红瑶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实例。该研究的田野调查,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在我国有一定分布的红…
这是一部由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古生物学家还原与重建的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还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历程中充满的惊奇、偶然与不可思议。作者把这纵横5亿年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恢弘…
本书共分为漆酶研究进展、真菌漆酶的制备与应用实例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漆酶及其来源、漆酶的性质、漆酶的结构与催化机理、微生物漆酶的合成与诱导、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FN9138475672
本书中介绍了贵州裸子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状况,记录了贵州裸子植物10科28属44种11变种(其中引种栽培的有11种,分属2科9属),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FN9143402682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前史;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萌芽(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奠基(1912-1949);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