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严冬逝去,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时,地球上的植物就开始竞相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已成为老幼皆知的自然现象。那么植物为什么会选择在春季生长呢?

在几百年前,人们认为植物之所以大多数选择在春天生长,是由外界环境所决定的,一旦气候变冷时植物便进入休眠阶段,当春回日暖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新的生长。但随着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导致植物春天生长并不仅仅只有温度一个因素,还有其他重要因素。

近代的许多学者们认为,除了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之外,更主要的也许是由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引起的,但这究竟怎样加以解释呢?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原先模糊不清的
问题渐趋明朗。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利奥波德和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家克里德曼,在他们的专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书中说:日照时间缩短会抑制DNA合成RNA,从而导致植物体内形成休眠芽,而当春季回暖日照增加的时候,RNA开始活跃,休眠芽也就醒过来进入活动状态,于是植物“发芽”。

这种理论说明温度和日照对植物的生长周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1982年,英国的两位学者,在研究植物细胞遗传物质时发现,各种植物的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着令人迷惑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往往与它们的生长季节有联系,为什么不同种的植物细胞的DNA数量差别如此之大呢?这会不会与植物选择春季生长的问题有关呢?

于是他们挑选了162种植物,对它们的细胞中的DNA数量进行仔细测量,并与这些植物各自的生长萌发的季节时间作了对照,结果发现,含有最大数量遗传物质的种类,大多是春季发芽最早的那些植物,而遗传物质数量较少的植物则要在晚春甚至夏天才会发芽。科学家由此推断,植物选择什么样的季节生长,其主要原因不只包括日照和温度,还与植物细胞中的DNA数量差异有关。